蒋淼淼: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大家都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自觉主动,成绩优秀。而一说起自己家孩子学习的事情,很多家长都是一肚子苦水。

“为什么现在条件这么好,孩子还偏偏就不愿意学习?”

“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

……

有人曾用胡萝卜和兔子来比喻孩子的学习。

伸手把胡萝卜放在兔子面前,兔子不断地往前跑。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因为这样才能进重点学校,将来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 这,是一个境界。

而更好的状况是,没有胡萝卜,兔子也会往前跑。

为什么呢?因为这只兔子热爱奔跑!

它觉得在奔跑当中获得很多的成就感,不管胡萝卜或其他外界的诱因存不存在,它都会自动自发地往前跑去。这,就是最佳的学习境界。

那么,怎么做,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些没有胡萝卜也依旧热爱奔跑的小兔子呢?

一、 尊重成长规律,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孩子厌学是家长和老师都感到非常头疼的问题。厌学问题在大一些年龄的孩子身上常见,但是问题的根源还是在孩子的早期。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上无意间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机会,孩子天生就对学习感兴趣,但是他们在幼年的学习方式与我们成年人的想法不同。

孩子从小就喜欢探索,喜欢出去玩;孩子喜欢玩土、泥巴、木棍、水等,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学习了语言,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性。而手的操作能力,对孩子写作业、反应速度、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如果我们不让孩子玩,孩子整天不高兴,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当然也包括学习了。

孩子最喜欢自己创造,不管是自己动手吃饭、拆卸玩具,甚至是搞破坏,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都很愿意表现出来。可是,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大大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更可怕的是使孩子从不让动发展到懒得动,这个惰性当然会影响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了。

所以,家长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们让孩子经常出去吗?让孩子玩够了吗?让孩子动手体验、创造、解决问题了吗?

玩和学习从来不是对立的,只要家长引导的好,孩子就可以玩好,也可以学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到学习上来。比如,孩子喜欢玩小汽车,喜欢拆装,那么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如何准确地装好,其中又涉及到了数学和物理知识,从而一步步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数学和物理上来。

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小孩已经上了初中,而且似乎已经错过了从小引导的机会了,现在已经厌学比较严重了,还有救吗?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第二个方面,

二、 让孩子在进步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焦点。

父母常把学习焦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考试考了多少分?班上排名多少?),如此一来,就是教导孩子,你做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取得这些外在的肯定。换言之,也就是在培养为胡萝卜而奔跑的兔子。

如果父母能教孩子,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感觉就会截然不同了。

其中的差别,在于不把孩子跟别人比,孩子只该跟自己比较,多学了一些知识,自己就有所进步,当然值得高兴。如此一来,孩子可以从获得知识当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成就。这么做,就会培养出热爱奔跑的兔子。

比如,当孩子拿了一个63分的数学成绩单回来,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的家长,就会暴跳如雷地说:“你怎么考的还是这么烂?你丢我们家的脸!”

而把焦点放在学习成就感上的父母,就会这么说:“这次你考了63分,比上次56分有进步,及格了,上了一个台阶,值得表扬。爸妈和你一起坐下来,看看你错的三分之一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你把不懂的地方搞懂。”这么一来,孩子就更可能会持续热爱学习,继续努力了。

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孩子才能乐在学习而发挥潜力,取得他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其次,家长要培养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

孩子的学习动机被扼杀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只认为,在学校考试成绩良好,才是未来有出息的保证。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在意,而造成孩子过多压力。

然而,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博士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要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应从八大能力来做分析:

1、数学逻辑能力;

2、语文能力;

3、空间能力;

4、体能;

5、音乐能力;

6、了解自己的能力;

7、了解别人的能力;

8、理解自然环境的能力。

这一提倡“多元化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如今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原来一个体能很好的孩子(比如像姚明),在校的数学成绩若不如其他孩子,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就不是个聪明而会受重视的孩子。然而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拥有极佳的体育素质也是一大能力,这个聪明的孩子绝对值得父母亲好好栽培。

所以, 如果父母能用多元价值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果,就会发觉,其实每个小孩都有他的闪光点,父母亲的职责是去发现这些闪光点,让它可以熠熠生辉。

第三,培养孩子的学习弹性。

要让孩子永保学习的热忱,除了先让孩子真心喜欢上学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就是“学习弹性”。所谓的 “学习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处理压力,面对挫折跟接受挑战的能力。具有学习弹性的孩子,能有效地处理学习挫折,不良成绩,负面评价,以及学习压力。

1帮助孩子做正面的归因

学习弹性的培养,首先应着重在孩子看待挫折的眼光。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遇到挫折时,负面消极的想法,会使人压力倍增,容易半途而废;而正面积极的念头,则会让人拥有极佳的抗压及抗挫能力。

因此,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母亲应该帮助他学会做乐观正面的归因。

例如孩子考试没考好,负面消极的归因会是“我很笨!”,而正面积极的念头是“我这一次没考好……”;成绩没有其他同学好时,孩子负面消极的归因会是“别的小孩都比我聪明。”,而正面积极的念头则应该是“我还没找到最有效学习这门知识的方式。”观察孩子的归因,辅导孩子做正面、积极的思考,就能帮助他提高学习弹性。

2帮助孩子切割他的功课

面对念不完的课本,做不完的习题,孩子不知如何入手,因而倍感压力。这个时候,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协助,是帮他将内容做切割,大目标切割为小目标,比如一天背二十个英语单词,做6道数学题等等。只要按照这个计划,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学会这门知识。

掌握了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技巧,就能让孩子从心出发,热爱学习。

第四、帮助孩子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大部分厌学的孩子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的孩子甚至存在“多动症”。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挺聪明,可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实就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所以,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学习问题,找到原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矫正,比如游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而不是给孩子讲大道理或是反复讲课本中的内容。

孩子们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永远写不完的作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尤其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三,基本都是采用的“题海战术”,作业量超多,很多孩子做到晚上十一二点都做不完,尤其是“罚抄作业”,更是让孩子们深恶痛绝。比如85分以下抄10遍,80分以下抄20遍,70分以下抄30遍……这种恶的学习任务,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时候,家长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比如,“罚抄作业”部分,有时间的话,家长可以帮孩子做。对于作业题海,其实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优先做完对自己有帮助的题,对于太难的题,孩子完全没有解题思路的题,干脆就不做。而不少题对于孩子来说又显得过于简单的题,其实也没有做的必要,家长可以帮孩子规划好做作业的时间和做法,对于孩子的成绩提高来说,往往帮助更大。当然,这时候,家长脸皮要厚点,要“厚”着脸皮请求老师原谅和放松点。

孩子在课堂上有知识听不懂,导致作业不会做,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也是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时候,要么家长自己,要么帮孩子找到合适的老老师进行补课,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从而让学习更轻松。

三、 家长平常心,孩子也放松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家长的心态放平了,孩子才没有过度的压力,在学习乃至考试过程中才能比较轻松愉悦。许多家长,尤其是妈妈们,在孩子进入毕业班后,就会老是想着让孩子吃什么样的健脑食品,如何给孩子做保健按摩,不少妈妈给孩子买了很多保健食品和营养品……好像孩子们原来是平民的丫头和小子,到了初三、高三毕业班,立刻就变成了娇贵的公主和王子。其实,在孩子们不缺营养的时代,这些额外的补充,看似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实际上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力。吃着父母准备的好东西,享受着父母的特殊照顾,孩子就从内心感受到父母寄予的过高期待。在这种期待下,孩子时常被担心、害怕、内疚、绝望等感受和情绪困扰着,这些感受交织在一起,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过度焦虑。

不少父母的对孩子期望过高,把自己人生的后半辈子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有些家长,尤其是妈妈,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陪着孩子到处补课。这种“陪读式父母”,给孩子造成的压力更大,而且容易造成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

这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进而形成过度焦虑,孩子总是担心辜负父母的期望,不是孩子在考试前后会在生理上出现各种失调乃至病症,严重者会出现“考试恐惧症”,这些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欲望,乃至出现厌学行为。

孩子抱有过高期望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功利性过于强烈。

大家知道,由于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兴趣、爱好等),由于对科任老师的喜爱与否,由于家庭的特殊文化氛围等原因,很多孩子都存在偏科现象。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孩子们确实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家长们很清楚升学考试不能有“短板”存在,往往会强烈要求孩子在自己的弱科上多花功夫,但本来在这些科目上缺乏兴趣的孩子在家长的高压下会更加厌学。

家长们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很难如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不断被鼓励和赞赏的,而这些在劣势科目中难以获得。实际上,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让孩子的“长板”更长,这样,孩子对学习会充满自信和热情。而且,大部分孩子会意识到“短板”拖后腿的严重性,会尝试者把这种学习的热情迁移到自己的劣势学科上。所以,家长要做的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去压制。要知道,孩子的主动尝试和被动学习,效果可是有天壤之别的。

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家长往往也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干涉过多。孩子天性是爱读书的,很多小孩从小就喜欢阅读课外书,但是当作业和阅读发生冲突时,家长便会对孩子的阅读进行限制,阻碍和遏制孩子的阅读。比如,对孩子写作水平的提高,家长宁愿让孩子去补习,去记好词好句,也不太愿意让孩子读“杂书”,虽然许多事实证明家长是错的,但急功近利的家长们就是不放心让孩子能够尽情阅读课外书。

其实,未来的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而阅读能力时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使人摆脱愚昧和无知,在智力上获得长进;阅读丰富人的情感,它是一项健康的娱乐,令人精神愉悦。关键是,阅读产生的这种愉悦感是可以迁移到学习上的,研究证明,绝大多数喜欢阅读的孩子是不会厌学的。

四、 学习是为父母而学?——可用非常规手段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

前不久,朋友圈里有个热门挑粪视频,四川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小朋友被父亲带回老家挑粪。原来,这个孩子不太愿意写作业,长期作业未完成,在多次向父亲保证,如果没有完成作业的话就回家挑粪。之后父亲兑现了孩子的承诺。经过这次挑粪体验后,老师说,孩子的作业都完成的很认真。

确实有极少数孩子,完全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于是不愿意学习,能偷懒就偷懒。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不能从自己心里面下决心,任何管教都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指导与压力,借助于挑粪教育类似的非常规手段,对于这类完全不能明确学习目的的孩子可能会起作用。

许多孩子都对父母有一种依赖性,当依赖性发展到一个极端就变成了懒惰。懒惰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让人丧失斗志,日渐消沉。家长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手段,让孩子能够做些家务等事情,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